海洋自然保护地网络门户

河口项目办代表参加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研讨会

作者:
发布时间: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中国研讨会”于今日在山东青岛召开,河口项目办项目经理丛柏林博士、项目助理王倩、郑惠泽代表河口项目办参会并参展。


联合国“海洋十年”活动主会场


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汲斌昌、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赵豪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弗拉基米尔·拉宾宁和海洋领域的院士、学者、知名企业代表和社会组织代表等。

主会场背景


研讨会围绕全球科学前沿和国内科学实践进行研讨,着力世界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口项目全称为“中国典型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和保护区网络建设示范项目”,致力并将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符合海洋日主题。


                                                                                                                                        主会场参会人员


河口项目展台主要展出了河口项目简介、互花米草治理与红树林种植典型案例: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南极苔藓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和滨海湿地米草综合防治和生态修复板块。



                                                                                                                                      

河口项目展牌展览区


其中,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互花米草治理与红树林种植是河口项目保护区的典型案例。1998年,淇澳岛原生红树林仅存32公顷,大片滩涂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本地物种和生境遭受重创。为了修复这片退化湿地,从1999年开始,科技人员经过艰难卓绝的反复试验,研发出“利用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快速恢复红树林技术”,成功实现互花米草生物替代,退化湿地滩涂得以完全生态修复。历经15年的生态修复,互花米草由1998年的260公顷降至1公顷,红树林由32公顷增至近500公顷。


河口项目展牌和实物展览


与会嘉宾仔细观看鹿角茸植物

河口项目办连同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付春祥研究员团队一起展出了实验室繁育成功的南极苔藓、高抗性柽柳、鹿角茸、柳枝稷等植物,展台得到了多位与会代表关注。河口项目也将继续在推动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保护区网络建设,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参会嘉宾证


附件列表: